Frank the Obscure 无名的弗兰克

《孩子如何学习》札记

2021-10-28

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 - what early learning tells us about the mind

by Alison Gopnik, Andrew N. Meltzoff, Patricia K. Kuhl

孩子如何学习? - 大师级心理学家给出的全新答案.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三个基本问题

他心问题(the Other Minds problem), 外部世界问题(the External World problem), 语言问题(the Language problem). 这三个问题即是理解他人, 认知事物和学习语言三个发展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孩子如何学习

本书, 或者说近年来发展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成果(通过实验证实), 是婴儿的”出厂程序”相当全面和强大: 孩子生来就会做和生来就知道的事情, 远超我们以往的想象.

因此, 传统的心理学界认为孩子的一切都是学习来的观点, 似乎不太站得住脚. 反倒是不懂科学, 但天天亲自带着孩子的人对孩子的感觉(如我们天天常说的”婴儿虽然还不会说话, 但他/她什么都懂”)更接近事实.

但另一方面, 孩子的学习过程也有很多不解之谜. 其中最重要的是3岁左右的”记忆断层”之谜. 即孩子似乎在这段时间”重启”了他们大脑的系统, 忘却了之前的全部事情. 这一”修剪”过程的物质基础和实现机制仍然未知, 但从进化角度理解, 这一过程似乎表现出大脑的”智慧”–即大脑会自发丢弃没用的东西, 留住有用的部分.

修剪过程使成年人大脑比婴儿大脑的专门化程度更高, 使特定的活动更加局限于大脑的特定区域与脑室. 正是这种专门化的结构使我们能够做成年人可以做的所有事情.

我们从孩子的学习中学到了什么

孩子作为一个进化黑盒子(生物计算机)的视角

这台计算机的初始程序必定预装了大量关于世界的知识(通过新生婴儿行为研究证实). 对物质世界(如什么是物体)的基本认识, 甚至语言和文化, 都以某种未知的方式编码于婴儿之中. 这种生物计算机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是否有可能模仿这种计算机设计出更先进的 AI?

以下是一个 AI 业余爱好者的碎碎念, 关心育儿的读者请忽略 (笑).

上文的”修剪”过程则是一个很具体的例子. 结合近些年神经网络的发展, 特别是 attention 等概念, 是否有可能实现模拟婴儿大脑发育的”修剪”过程, 构建算法上更高效的神经网络?

我们(人类)如何学习

了解孩子如何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自身是如何学习的, 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学习发生的机制.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包括计算机和大脑在内的任何物理系统的学习原理.

新的发展研究表明, 人类独特的进化戏法, 核心的适应能力以及生存竞争中最厉害的武器, 正是我们幼年时学习和成年后教育孩子的强大能力. –人类整体进化的角度, 人类从动物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进化或许赠予了人类两重礼物: 一是了解周遭世界的强悍能力, 二是用于施展这种能力的一段较长的受保护期.

我们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

童年是最有成效的学习时期, 也是大脑和心智最容易接受新经验的时期.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很多, 但近几十年, 有一样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资源出现了严重匮乏, 即成人的时间, 精力和陪伴. 育儿工作在100年前由男人, 女人和整个大家庭承担, 30年前由妇女承担, 时至今日, 这项工作也必须由某个人以某种方式来完成. 科学研究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我们需要的不是某些专家告诉我们怎样养育孩子,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有时间, 空间和机会做我们该做也会做的事情, 而这正是我们正在失去的.

乐观来讲, 人类或许最终能够根据新的情况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文化传统. 我们可以继续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和社会环境, 让他们即使在后工业时代也可以发挥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公立学校的发明正是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回应……我们要做的是弄清楚如何在当下的环境中抚养孩子. 我们需要的是创造性的智慧和意志, 确保孩子能够发挥其天生的学习能力, 而成年人可以发挥同样与生俱来的能力来教导他们, 这不仅仅是母亲一个人的工作, 而是我们所有人的工作.

除了感慨新时代为人父母的新难题, 也有一些研究成果让我们聊以自慰: 我们对婴儿需求的响应具有自动性, 这表明照顾宝宝可以与做其他事情同步进行, 就和更新世的人类所做的一样.

一些杂语

视角改变对研究范式的改变:

和这些务实的问题比起来, 我们的问题更困难, 也更简单. 我们想要理解孩子, 而不是改变他们.

成人从事科学研究这一看似神奇的能力也许只是其在婴儿时期学习能力的某种延续. 成人科学家不过是利用了使孩子能够如此迅速有效地进行学习的自然能力. 与其说孩子是小小科学家, 不如说科学家是大孩子.

婴幼儿本身就是完整的人.

大学既提供了绝佳的正面例子, 也提供了典型的反面教材. 多年来, 教授们一直在家工作, 可以自主制定时间表, 他们的工作成效并未因此而降低. 但另一方面, 大学的职业结构与人的生理规律严重冲突: 我们期待研究者付出最多努力和时间的时期, 正好也是女性生育的时间段.

科学研究应用于现实生活

了解到这本书是读到了一篇微信公众号的”科学育儿”文章. 家里的孩子一岁有余, 作为老父亲, 在孩子一岁生日之时, 颇感责任重大. 于是按照自己的专业领域的学习经验, 计划向专业人士, 向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取经. 幸运的是, 本书作者用极其通俗易懂的方式, 讲述和分析孩子是如何理解他人, 认知事物和学习语言的. 读罢此书, 可以说一方面让我了解了发展心理学的现状, 另一方面培养了我对儿童心理学和陪伴孩子成长的信心和兴趣.

目前国内的商业环境龙蛇混杂, 让初为父母的我常感到焦虑. 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情况, 也自然容易发现一些似是而非, 实际上是商业行为的”科学育儿”方法. (顺带一提, 如果”科学育儿”像本文一样并没有什么商业利益相关, 那么八九成还比较客观靠谱; 反观部分所谓的”分享”和”介绍”, 商业产品是内容的核心, 这样的文章有多少科学成分, 往往就相当值得商榷了.)

重要的话不如再引用一遍: 我们需要的不是某些专家告诉我们怎样养育孩子,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有时间, 空间和机会做我们该做也会做的事情, 而这正是我们正在失去的.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愿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omments